《自由廣場》撿骨習俗 已無必要 自由評論網

https://www.funeraltaiwan.com/

不過在台灣,因為地形地狹人稠的關係,現代已經很少以這種方法來下葬了。 目前多直接火化,接著晉塔,或是採用較新且受到政府鼓勵的環保葬。

傳統「撿骨」儀式,包括要:掘墓、撿骨、洗骨、晒骨、點紅、綁骨、做頭、裝金(將骨放入罈中)、開光點眼、遷葬等步驟。 說起學徒條件,彭國蔚沒什麼要求,「膽子大、夠細心,未成年要經過家屬同意就好啦」!

創辦人郭憲鴻,是已故殯葬達人郭東修之子。 在二十多年的殯葬經歷中,持續與時俱進,透過殯葬禮俗,法律,醫療,心理等各領域專家協助。 共同討論,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可以無憾面對生死的服務體驗。

從他故作輕鬆語氣中,我彷彿看見時代蒙上塵埃的一隅,聽見了撿骨行業走向夕陽,漸漸被歲月埋沒的悲歌。 對於撿骨師這份職業,彭國蔚抱著單純的敬畏之心,沒有過多束縛,說起行業禁忌,他思考片刻,便說「就是不要亂說話吧」。 而從業30多年、經手上萬具遺骨的他,面對記者提問「是否有遇過靈異事件」,他坦然地說「完全沒有」,硬要說最奇的,大概是某次開一個埋30多年的棺,裡頭屍身竟幾乎完整,僅有臉色稍白。 http://course211.s3-website-us-east-1.amazonaws.com/ 不過,隔一會兒,他就為異狀作出解釋,「應該是那棺材有加玻璃啦,不容易腐爛」。 隨著火葬盛行,撿骨漸漸走入夕陽,但在現代與傳統風俗消亡的過渡期,仍有這麼一群人,頂著烈日艷陽,在雜草叢生墓園中揮灑汗水,引領亡者走向安息之路。 彭國蔚是撿骨世家第五代傳人,國中就隨家人踏入墳地學習,從業迄今已37年,談及撿骨風俗式微,他嘆道,希望能順利招到徒弟,讓這項技藝得以保存。

在一般的傳統公墓中,后土是各自位於每一門墓基的墓庭內,而示範公墓則有一尊共同祭拜的土地公。 一般都會告知后土、先人今日要來進行撿骨,在骨骸起掘後將進行骨骸整理,然後供奉在何處,以及保佑陽世各房內外子孫昌盛富貴、永保平安等吉祥話。 根據傳統的喪葬禮俗,臺灣人後事安排習慣「入土為安」,為亡者進行土葬,但是土葬不但所費不貲,而且程序還很繁瑣,甚至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土地不敷使用,常常衍生出一連串的環境衛生與土地利用問題。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政府的政策,大部分民眾的喪葬觀念已不再守舊,對於遺體火化的接受度更是高達九成,其實相當驚人。 出境生命禮儀:「正所謂入土為安」,傳統上,人死後放入棺材埋進土裡,幾年過去待屍體腐化於自然中,白骨露出來時,親屬便可以挑著良辰吉日將骨頭撿起放入容器,供奉在靈骨塔,這種埋葬方式叫做二次葬。 這是一種廣泛於東南亞地區的埋葬法。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基於哪一個理由,撿骨時間通常會取決於亡者過世時的年紀,一般來說,年齡愈大,撿骨的時間也就愈晚,如果下葬地較潮濕,時間也會需要往後推延。 傳統習俗上,多視屍葬為兇葬,骨葬才是吉葬。 一般而言,親人以屍葬埋葬數年後,便會擇吉日重新開墳,撿洗骨骸重新為其安葬,此即撿骨或洗骨,由於此時會連同陪葬的首飾或金飾一同撿拾,故也稱之為撿金。 在台灣的土葬,大部分都會面臨遷葬,過程中撿骨必不可少,其中有許多傳統、民俗、禁忌要注意,無論過去傳統的土葬,或是現在被民眾所接受的火葬,共同點就是要替親友,尋一個風水具佳的永眠之地。 承第一點講到的,撿骨進塔之後祭祀方便,到一個地方就可以祭拜所有祖先,提升掃墓的意願,也能節省時間,塔方也會定期舉辦法會,有人員統一管理及維護環境。

各地方政府為妥善規劃運用土地,配合都市發展,開始籌辦公墓區的整理遷葬並編列預算時,有需要的民眾依照公告時間,安排申請遷葬。 若是不再火化,禮儀公司專業撿骨師會將遺骨按照人體結構順序,採由下往上蹲坐的屈肢式置入骨甕中。 手掌、腳掌的細骨頭,則分別裝在四個小紅袋內,大腿骨用毛筆沾紅銀硃畫血脈,手肘、腳脛、肋骨、上下顎則用紅絲線綁住,脊椎骨用柳枝或大貢香貫穿,整個頭骨包以絲綿,再以紅筆開眼,女性還會加上黑巾及插春仔花。

如果座山沒有犯煞,確定可以檢骨,選日也要特別注意配合亡者的仙命才可。 三十歲以內死亡者,可以選在五-七年這種葬儀被認為是移民文化有關,方便遷徙者將先人遺骨帶回故鄉、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廣泛見於東亞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琉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閩海人(閩南人、閩東人)、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 許多人健康、事業走下坡,會歸因於祖墳風水不佳或是祖先骨骸不潔,因此會聘請俗稱「風水師」的撿骨師替先人撿骨,希望能透過撿骨、洗骨把一切的不順遂和不赦之罪洗乾淨,相信此舉可以改運。

Edit
Pub: 09 Feb 2023 18:38 UTC
Views: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