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眼科衛教專欄 眼科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乃是與年齡有關的退化,黃斑部常因新增血管導致的出血、水腫(濕性)而影響視力。 高度近視眼底病變常見黃斑部退化、出血、新增血管、黃斑裂孔甚或視網剝離而使得視力急速下降。 黃斑部裂孔,短期內可見視力明顯下降及中心視野絕對暗點。 初期對視力影響很小,通常不需要治療,但須定期檢查,少部分患者到後期會影響視力。 所謂的濕性即是網膜下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會產生滲出物及出血,造成視物扭曲變形,最後由小暗點變成大暗點而喪失中心視力,週邊視力通常能夠保存。 視網膜剝離,其發生時並不會感到任何疼痛,但會看到一大片黑影或看東西時影像扭曲變形、視力減退或色澤改變,可導致完全失明,必須要在數天之內治療,否則儘管在治療之後視力的恢復也是不盡良好,甚至無法復明的機會。 它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生,尤其好發於中老年人,近視,外傷或是親戚曾罹患網膜剝離者較易發生,也有少數是經由遺傳而發生,因此也可能出現在嬰兒或小孩。
陳珊霓主任說明,台灣每兩千位就有一位是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的患者,在他們的視網膜中,由於感光細胞(桿狀細胞先受到影響)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出現異常,因此可能無法正確或根本無法製造蛋白質,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出現視線變黑、模糊的現象,最終可能會失去視力。 視網膜因血管循環喪失形成阻塞,缺氧組織企圖替補,從視網膜表面或視乳頭增生新血管產生更危險的併發症。 當這些不正常的血管長入玻璃體,造成玻璃體出血增生膜沿著血管生長、收縮,牽拉視網膜造成視網膜撕裂和牽引式視網膜剝離。
視覺喪失,患者可能會注意到在上方、下方或是側邊有陰影或是薄膜出現,就像牆壁的壁紙被掀起了一塊,範圍會逐漸擴大,視力當然受到影響。 若置之不理,病人視力將急遽下滑,同時因為視網膜無法獲取脈絡膜運輸來之血液養分,在數月之中,視覺功能日益萎縮,可能的視覺反應也將會全部喪失,因此視網膜剝離是眼科疾病中少數急症之一,若不及早治療,便會造成永久失明。 飛蚊症大多是良性的玻璃體退化造成的玻璃體混濁物,但少數為眼底病變的合併症狀,因此建議所有飛蚊症患者均應至眼科門診接受散瞳眼底檢查,排除眼底病變的可能性,以避免延誤疾病的治療時機。 任何新發生的飛蚊症,都建議到眼科門診做詳細的「散瞳眼底檢查」。 所謂散瞳眼底檢查,是使用散瞳藥水點眼,靜待三十分鐘後,藥水會將位在玻璃體前方的瞳孔(如同相機的光圈)放大,以方便眼科醫師透過放大的瞳孔來詳細檢查眼底的健康狀況,目的就是為了排除上述所說的嚴重的視網膜病變,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有些無法控制的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最後會以一些嚴重的眼疾收場。
青少年視網膜細胞比老年人較好的增殖活性、視網膜黏性與玻璃體,所以青少年的視網膜剝離較老年性視網膜剝離容易產生玻璃體及視網膜增殖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合併嚴重的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病人,提高了手術時完全清潔玻璃體的困難度,術後視力預後較差。 原則上沒有辦法以自覺症狀來分辨良性或病理性的飛蚊症,還是需要請眼科醫師詳細檢查眼底,以避免忽略早期的視網膜疾病。 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需檢查 1 次眼底,基底型視網膜病變患者,如果沒有黃斑部水腫,只須每半年檢查一次眼底即可。 如有顯著的黃斑水腫,至少每 3 個月要檢查眼底 1 次。 增殖前期視網膜病變患者,至少每 three 個月檢查眼底 1 次。 患者檢查眼底,發現顯著黃斑部水腫、廣泛視網膜水腫、玻璃體出血、視網膜新生血管增殖時,則需要安排螢光眼...
視網膜是內襯在眼球後壁的一個薄而纖細的感覺組織層,是眼球實質上感受光影、色彩的組織,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但底片取得容易又便宜,隨時可以更換,而視網膜卻非常珍貴,就目前的醫學而言,尚無法置換。 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率在美國每年約萬分之一,照此估算,台灣每年約有 2000 人罹患此症,但視網膜剝離與近視關係密切,因此在台灣,視網膜剝離之發生率可能更高。 當有厲害的眼球內部發炎時,血管會漏出大量滲出液聚積在視網膜下方而造成視網膜剝離,例如後鞏膜炎,原田氏症,及眼球內腫瘤等。 https://urchin-app-6ri7z.ondigitalocean.app/ Anti-VEGF 也讓老年黃斑病變,如新生血管性老年黃斑病變(wAMD)、多發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PCV)、網膜血管增生(RAP)得到很好的治癒機會。 眼睛的構造如同照相機,前面的角膜(黑眼珠)及水晶體類似透鏡,而後面的視網膜就如同底片般,是眼球內最重要的感光組織,如果出了問題,自然視力就大打折扣了。